新莆京(wns8888)官方网站-Macau Store

高校应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07.26

2018

  • 浏览量:

7月25日上午,一场名为“校与城”的专家座谈会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厦4楼温州都市报路演中心举行。

7月18日,温州都市报全媒体各平台“总编访谈”栏目刊播了《李校堃:一所大学能润养一座城》特别报道,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金可生和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共同剖析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温州,该如何借高校之智力、学力重新找回自信,去开辟新征程、再创新辉煌。

受邀参会的专家、高校及企业相关负责人等嘉宾围绕“校与城”这个话题,共同讨论“学产城”的融合,大家一致认为高校应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金可生说,城市的发展要靠一批“文化了的人”的集聚和推动,如果这批人向着某个方向,按市场方式整合,持续而集中发力,就成了优势产业。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是互为互动的,一批人能拉动一座城市,一所大学能润养一座城市。

温州肯恩大学副校长 郑晓东

温州肯恩大学副校长 郑晓东

观点:高校是创新的引擎,吸引人才的大熔炉

大学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非常重要,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的城市里是没有好大学的。大学对城市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的大学不仅仅是传统的教与学,还是创新的引擎,吸引人才的大熔炉。

我认为校与城的关系其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发展好,城市的支撑非常重要。温州人国际化的表现很强,但温州这座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还相对滞后。城市应该怎么样更好服务于大学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例如,温州肯恩大学吸引国际人才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光靠学校难以推动发展,如很多设施和服务都需要有专门机构人才执行,这些都是无法靠高校自身完成的。

另一方面,大学怎么样发挥对城市的服务作用,我觉得这个也是大学必须要思考的。首先我认为大学应该要有对自己的定位,就像温州肯恩大学,我们以国际化的教育为主,结合温州自身的情况来发展一些特色专业,服务温州地方发展。

我们将校园看成一个开放体,所以一开始建校就是没有围墙的,整个校园就等于是一个社区,不仅仅为学校师生服务,也为周边社区服务,为整个城市服务。从建校开始我们就保持这个理念,所以校园各种设施,首先满足教学,同时也满足社会各界来交流、培训或者参观、访问,满足他们的要求。

再者,我们学校与瓯海区政府联合打造肯恩小镇,就是围绕着温州肯恩大学,打造温州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以国际化教育、文化旅游为核心产业内容的特色小镇。这个特色小镇就是把温州肯恩大学资源更好地融入社会,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周边的发展,推动大学的发展。

此外,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促进温州与美国各地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定位,也是我们服务地方的内容之一。

建议: 城市对学校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温州需要做的是如何提高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如何留住人才,服务大学发展。同时,大学也要有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结合自身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培养人才,为地方发展助力。

浙江工贸学院副院长 汪焰

浙江工贸学院副院长 汪焰

观点:传承工匠精神 深化产教融合

依据区域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浙工贸重点建设先进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产品设计类、现代经贸类等4个专业集群;优先发展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工业设计、眼视光技术、电子商务等优势特色专业。

政产学研市协同,引领地方产业发展。学院具有天然的校企一体办学优势,基于市场契约集聚政产学研市多方力量,建立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国家广告试点园以及国家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三大园区、两大基地”。依托园区,联合相关单位,先后成立温州知识产权学院、温州文创学院、温州现代物流学院、温州网球学院、环保学院等特色二级学院。既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平台支持,也引领温州创意设计、知识产权等相关产业发展。

聚焦应用研究,强化高校科研服务中小企业功能。近五年,学院加大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集“信息集散、技术评价、市场预测、决策支持、技术研发、用户服务、风险投资”于一体的学院特色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主要建设了19个科研机构与载体。

建设创业型高校,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创新创业”生态互动、融合发展。构建了“分层分类、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帮扶和社会服务体系,服务社会创新创业;成立“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温州成为国家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城市提供重要支撑。学院培养了掷球项目14个世界冠军;学校下属的冶金俱乐部,年均培训和训练近万人次。

建议:建议政府出台力度更大,更加落地的产教融合政策。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委员 许立奎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委员 许立奎

观点:做好学城联动、服务创新和驱动发展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06年在市农科院基础上筹建,2008年正式建立。学校坚持学城联动,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地方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在学城联动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学校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的先天优势明显。学校具有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功能。学校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坚持应用性研究为导向,加强横向课题技术研发,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等服务;深入开展技术咨询、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

具体而言,学校首先围绕产业设置专业。面向重点发展产业,完善专业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发展结构。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校企(地)深度合作办学,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建设,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

其次,学校增强了产业服务能力。像是推进传统研究所的改造、提升,努力向应用型研究所转变。坚持对接产业和地方发展,新建一批研究所。另外,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与科研产出,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强化科研对产业的支撑、引领和服务。最后,支持科技成果转让,强化自有知识、成果产权管理,加快推动学校知识产权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目前,学校还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深化校地合作,通过与文成县政府合作共建文成县现代农业与康养产业研究院,引导百名专家博士发挥专长,对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学校还开展了政策咨询服务,为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提供规划、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

建议:希望市委市政府针对学城融合问题,向学校提出任务清单,同时在推进学城融合方面,给予高校机制、平台、资源、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温州大学产教融合中心主任 全力

温州大学产教融合中心主任 全力

观点:“产教融合”三大导向全方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升级

温州大学明确定位,要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在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改革创新中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打造一流应用型大学的三大战略: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国际化办学。

产教融合解决的是人才问题,是实现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近年来,温州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区域产业和文化特点,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突出三大导向,全方位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夯实产教融合专业学科体系。分类分层建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协同打造全方位专业集群。零距离对接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在建的产教融合大楼2018年投用,将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中心。

二、以城市发展为导向,强化产教融合联动发展机制。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对接市县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通过与苍南共建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与平阳共建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与文成共建文旅产业学院、文旅研究院,与乐清合作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园,与浙南科技城合作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与瓯海共建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以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发展。

三、以国际合作为导向,打造产教融合国际战略平台。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通过与发达国家高校或研究院所共建研究基地、联合培养博士生等形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应用型领域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引进海外科研人才。实施“留学温大千人计划”,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每年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近400人。

建议:全力推动温州建设全国产教融合示范城市,专项组织产教融合课题研究,形成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开发符合区域产业特色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的模式。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肖健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肖健

观点:没有温州,就没有现在发展快速的温医大

学校和城市密不可分。城市没大学会怎样?杭州没了浙江大学,那西湖也就少了生机;合肥如果缺了中国科技大学,那么高科技城市之名也就没了。在温州,如果没有温医大,人们可能就不能享受到目前的医疗服务质量。这,我想就是温医大对温州这座城市最大的贡献。

眼视光也是温医大给温州带来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的眼视光学院拥有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温州有这样的国家级平台、国家级医疗团队,也是为温州争光。

我们的留学生教育,吸引了一批国外精英过来,他们在温州生活学习多年,又回到本国从事医疗卫生相关工作,我们培养的学生查尔斯成长为加纳驻华副大使,成为中外友谊的桥梁,如今温医大继续推行国际化战略,让更多海外的人才来到温州,也让更多海外友人了解温州。

温医大药学院与温大相关学院联合组建了温州市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产教融合”的实施,充分整合两校优势学科资源,顺利获批浙江省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生长因子药物开发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温医大校长李校堃带领的科研团队,也正在为温州医疗领域,打造另一张名片——“生长因子产教融合平台”,目前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长因子新药研发基地。

没有温州这座城市,也就没有现在发展快速的温医大,正是温州市对学校的全力支持,建设了温医大附一院新院区等,使得温医大拥有了亚洲最大的单体医院;正是温州市一系列人才支持政策,使得更多海内外人才愿意落户温州,落地生根,为温医大和温州贡献智慧。我们也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吸收其他城市学城联动的一些做法,进一步推动温医大当好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领头雁”, 努力做好医疗的带动作用、人才引进的支撑作用、医学研究的引领作用、产业发展的纽带作用、与市本级及县(市、区)医院的联动作用,为新时代温州医疗康养事业的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建议:产教融合,深度整合,瞄准产业高峰,对接地方需求,最大化发挥高校人才团队优势,助力产业升级发展。

温州商学院金融学院院长 杨福明

温州商学院金融学院院长 杨福明

观点:构建多元化的行业实践平台让校企双方实现共赢

高校与地方是互动发展的关系,即把高校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相结合,将高校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考虑。

地方高校和城市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子系统,他们之间是平行关系。要将高校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放在一个同等的地位来看待,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地方高校子系统与城市发展子系统的结合部越多,则其相互的影响越大,相互依赖性越强。所以,高校要与地方行业、企业、部门对接,也就是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同时,反过来促进自身发展。

基于社会对应用型商科人才需求和大学生专业实践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行业实践平台,有效解决在校学生专业实践和实习是高校的现实需求;对于企业来讲,接收学生实习,可以在工作中了解学生,从而发现有潜力的人才资源。只要沟通好、组织好,校企双方是能够实现“共赢”的。以温州商学院金融专业为例,早在2003年就与农业银行温州城东支行合作设立银行班。经过16年发展,我校的金融特色班在温州金融行业得到了学生和单位的普遍认可,现在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找我们合作。近期有银行将互联网金融零售端业务延伸到学校,通过招聘校内学生组建项目组,在银行导师带领下开展业务,这也是我校在产教融合实践中的一种新尝试。

此外,对口培养区域金融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直通班也是我校特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 创建基于服务地方决策咨询的行业智库。科学研究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产教融合深化需要科学研究提供支撑,服务产业、行业需求也是产教融合的基本目的。商学院在产教融合探索中始终把行业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建议: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需要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大力投入,这不仅包括资金投入,也包括政策制度投入等。

新莆京wns8888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赵春建

新莆京wns8888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赵春建

观点:构建“地方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良性发展格局

高校教育不仅要教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为城市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为什么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世界著名,因为斯坦福大学创造了硅谷。温州的高校、温州的大学城,该如何创造温州的“硅谷”?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地方发展需要高校的服务特别是人才的支撑,高校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地方的大力支持。温州应该构建起“地方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良性发展格局。

高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成为育人、创新、服务的高地,为温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现在城市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来自于哪里?来自于高校。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探索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体、企业(社会)参与、科研支撑的人才联动培养格局。此外,要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切实制定并用好各项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来温州创新创业。比如我们对引进高端人才,要更加注重“柔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过程、但求结果;我们对高校毕业生留在温州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我们的职教要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温州产业发展的蓝领技术工人等。

温州的人才如何留得住,我们靠什么留人?这需要我们的产业基础维系、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城市发展环境的支撑,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

此外,高校要精准对接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例如,我们新莆京wns8888今年与丁健院士建立洞头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温医大共同创办“新药研究院”,这必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公司的研发能力,加快培育一些新的品种,进一步提升我们上市企业的品牌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新莆京wns8888将继续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紧密地开展全方位合作,依托科研单位的技术能力与企业工业化技术有效地结合,把好的项目尽快转换到实际生产当中去,实现“学产城”融合发展。

建议:高校要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争得一席之地,在服务城市发展中体现自身更大的价值。进一步加强政银企项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推进成果转化,让知识迸发出更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实现高校与企业、与城市共赢发展。高校要做大做强特色,突出专业性,把专业做到“一枝独秀”,全国一流,世界领先,更好地反哺城市发展。

温州高教园区管理办主任 陈弦

温州高教园区管理办主任 陈弦

观点:做好服务,践行“三生融合、三宜共享”

高教园区第一个功能是服务高校,第二个功能是整个片区的规划、建设和城市设计,第三个功能是产业导入、招商引资,第四个功能是园区的建设管理、城市的管理、社会的管理。

市委要求我们瓯海区打好“五张牌”。其中第一张牌就是“科教牌”。高教园区是全市高教、人才、科技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块,市领导还提出“三个一”的理念:一是“一座城”,打造一座“科教产业新城”。二是“一盘棋”,围绕“高教新区”建设“一核一轴五镇”的思路,做好片区整体规划,谋定而后动。三是“一条龙”,这个可以用八个字体现:政、产、学、研、用、资、介、贸,学城联动,产城融合,高校、企业、地方“产业、学科、教学”连为一体。这个理念简单地说就是围绕“校地合作、产城融合”,构建“1+7+X”的校地战略合作体系。

第二张牌是“高教牌”。怎么做好“三个一”理念的落地,要“多规融合绘蓝图”,要形成“1+7+X”校地合作体系,要建设“科教产业新城”,就我们高教园区而言,要落地、要抓牢、抓实,关键要把握“三个核心要素”“三个关键点”:“学科”“平台”“园区”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最近,有篇分析北上广深,包括杭州、长沙的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报道,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哪个城市创业平台、科技平台多,哪个城市高新企业、上市企业就多,哪个城市的发展后劲、发展前景就好。

现在,高教园区的工作宗旨就是践行“三生融合、三宜共享”,推进“产城融合、学城联动”,打造“活力新区、高教新城”。

建议:政府要搭建或者是引导企业搭建,来装“未来城市产业”“高新产业”“科技产业”的容器,可以断定,没有科创平台,就没“新兴产业”,就没有“未来城市产业”。

稿件来源:《温州都市报》

分享:
人才中心

人才中心

新莆京wns8888 官方网站